Search


呃,我知道我消失很久了,這都是因為忙到快崩潰的緣故,請見諒 QQ

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呃,我知道我消失很久了,這都是因為忙到快崩潰的緣故,請見諒 QQ

--

今天要談的主題是「閱讀方法」。

為什麼想談這個主題?因為身為一位國文老師,一定要教學生「寫作文」;「寫作文」這件事,一般人看起來只跟「寫作」能力有關,但其實完全不是這樣。

真相是,「寫作」能力與「閱讀」能力息息相關。

一個人如何閱讀,他就如何寫作。也就是說,如果一個人讀文章總是亂讀一通,那他寫出來的東西一定也雜亂無章;如果一個人能完整、全面而深刻地讀出一篇文章的涵義,那他在寫作時必定也能懂得佈局與構思,寫出涵義深刻的文章。

我發現很多時候,學生並不是寫作能力不好。也許學生的文筆很華美、很流暢,甚至能引經據典;但是他不管怎麼寫,寫到最後總是跑題,不然就是毫無邏輯,每個段落之間毫無瓜葛,而且文章涵義淺薄得可笑。

診斷到最後,學生最關鍵的病症幾乎都是: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讀一篇文章,從「閱讀理解」的層次就出了大問題。他們的腦子一直是渾沌的,所有的思考都是片段的——這樣的人要怎麼寫出一篇邏輯清晰、結構脈絡完整的好文章?根本就天方夜譚啊。

很多人都誤會了,讀文章絕對不能只是「一句一句地讀」——請注意,我的意思是:一句一句地讀絕對是不夠的,這樣讀只能讀出最表層的意思而已;此外,還有更多深刻的東西要從「整體的結構」去把握。

大家不該忘記,寫文章的過程,其實就是思考的過程。一個人如何思考,他就如何寫作,所以作者的思考歷程必然會反映在整體的「結構安排」上。

所以在讀一篇文章時,我們應該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:作者為什麼要在第一段寫這個?為什麼要在第二段寫這個?第二段的內容不能放到第一段嗎?他這樣寫的用意到底是什麼?

如果我們能搞清楚作者的「整體構思」,自然就不會迷失在龐雜的內容當中;我們會知道,就算一篇文章中提到各種不同的觀點,充滿各種豐富的例證,但它最後要表達的中心旨意仍然只有一個。

——沒錯,我的意思就是:一篇文章的中心旨意真的就只會有一個。你要是找出兩個或三個,那你肯定就是模糊了焦點,可見你並沒有真的讀懂這篇文章。

--

談到這裡,我希望各位千萬不要誤會,我所謂的「整體構思」絕對不是課本裡面會出現的「段落大意」。絕對不是。

「段落大意」只是我們根據每一段的內容歸納出來的,頂多只能讓我們知道這一段文字的重點大概在說些什麼,但它無法解答「作者為什麼要在這一段寫這些東西」。

也就是說,即使我們知道這一段的內容大概在說什麼,我們也還是無法知道作者這樣寫作的「用意」何在。閱讀文章,真正重要的是去了解「作者的用意」——如果我們不能站在跟作者同樣的高度來理解這篇文章,我們就不算真的讀懂了這篇文章。

因此,「閱讀」其實是一件需要很努力才能做到的事。我們必須擺脫幼稚、散漫的小腦袋瓜,努力貼近作者在創作時的狀態才行。

我們的結論是:在「閱讀」的過程中,我們必然會漸漸脫離「讀者」的狀態,因為我們極為努力地貼近作者在創作時的狀態,所以我們的立場會漸漸轉變為「作者」——當我真正讀懂一篇文章的時候,就表示我已具備寫出一篇相同水準文章的能力了。如果你沒有得到這種能力,那很抱歉,其實你並沒有真正讀懂。

好的讀者,未必能成為好的作家;
但好的作家,通常都會是好的讀者。

如果還有下一篇,我們希望能透過國文課本中的課文,來示範要如何閱讀,才算是真正深刻地把握到作者創作時的狀態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厭世哲學家相關連結及聯絡方式:https://reurl.cc/AqmYNQ
View all posts